提著大腦 提著心臟
他們坐在海平面2000公尺上
衝垮證據 只為印證信仰

傲人的雙霸啊 灼烈地咆哮
撼動這七百多萬幅心電圖 破表

一個 一個 走著進去
然後再 一個 一個 抬著出來
那對現成的墓碣
於是化作掩蓋的黃土 縈繞著裊裊的薰煙

電影 飛機 蜘蛛人 沒人願意再重提
只希望一覺起來 電影還是電影
飛機依然安飛
蜘蛛人仍屬虛構
但 惡夢未曾甦醒

你問 這場火何時會熄 卻
沒能看見
有人在換日線的另一端比著手語

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的清晨,三架民航機先後撞上位於紐約曼哈頓的世貿雙子星大樓及華盛頓的五角大廈,全球無論是黑人、白人還是黃種人,在各自的時區中目睹了這一場驚悚畫面…那些官方統計死亡和失蹤的二千八百一十九人,隨著雙子星的毀滅為恐怖份子的陰謀陪葬,他們難道應該遭到如此的命運嗎?然而恐怖份子以玉石俱焚的自殺攻擊方式去貫徹他們的信念更教人震撼。
事件發生後不久,我寫下了這首詩。
諸如此類的小品隨著悲劇的發生率先出籠:關於塔利班政權、伊斯蘭的書籍以及攝有雙子星大樓的攝影集的引領熱銷、鄉村歌手發行鼓吹老美愛國情操的歌曲,其他的音樂形式、詩、戲劇、紀錄片,以及非小說類書籍,如歌手布魯斯.史賓斯汀挽歌式的音樂專輯《The Rising》,還有許多推理、偵探以及其他大眾小說早已使用911事件作為背景或素材,像是青少年小說《焰之樹》、推理小說《亡友》,以及小說《雙河之間》、《受詛靈魂的最後一夜》、《不幸》等,官方出版的暢銷書籍《911事件報告》,史匹格曼也推出了頗受好評的漫畫《無塔陰影下》。
湯姆.克蘭西有一部在1999 年 02 月 08 日初版的小說《總統命令》因911事件而聲名大噪,上冊描述日本航空公司一架巨無霸客機撞進國會大廈,下冊重點在兩岸發生軍事行動和全球的生化戰,提到的伊波拉病毒生化戰,和現在的炭疽熱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只能說巧合得令人咋舌,而且情節錯綜複雜,那時國際情勢明明尚處於一種風雨前的寧靜,可是作者卻已看穿其表面的假象,將所有國際政治上的可能衝突點預言似的一起引爆,呼籲檯面下潛伏的種族間之紛爭是無法坐視不管的,令我意外的是作者留意到兩岸關係對國際情勢的影響而將之帶進作品中。事實也證明湯姆.克蘭西的警告並非空穴來風,如今《總統命令》上冊的內容搬上現實的舞台,若主導國際的幾個國家有人能警覺到並提防,就不至於帶給紐約市民911那樣的傷痛,然而這還只是一個序曲。
直到最近,讀者們終於得以看到以911事件及後續事件為中心主題的重量級文學著作。
琳恩.莎朗.史瓦茨的《牆上遺言》(又名《兇兆》)、雷諾茲﹒普萊思的《好牧師之子》,兩本書都提到一般市民原本的生活因911事件的影響產生巨大的變化,這並非出自於個人意願的,而琳恩.莎朗.史瓦茨和雷諾茲﹒普萊思就是利用災難來映襯出小老百姓的不安與無可奈何。
強納森.薩法蘭.佛耳的《極度吵雜、極端靠近》描述一個九歲男童在父親死於911事件後,不畏艱難、不屈不撓地在紐約市尋找父親遺留下來的鑰匙之謎;在《世界之窗》中,弗雷德裡克﹒貝格伯德構思出世貿大廈第107層父子共進早餐的動人一幕,災難發生後,將讀者直接帶入世貿大廈,重溫災難時的血腥場景;尼克﹒麥當諾在《三弟》中花了大篇幅描寫主角在911發生時,不顧萬險衝入市中心尋找兄弟的故事。三位作者不約而同的以孩童在失去親人後那種不可置信、無法割捨的情懷,如”鑰匙之謎”的鑰匙究竟代表著什麼?在我看來它是一種寄託,一種被視為父親的象徵,強納森.薩法蘭.佛耳不直接寫倖存者去尋找親友,而是以鑰匙這樣一個物件來代替,因為災難降臨的太突然,所以內心仍抱著最後一絲希望去找尋任何的可能,期待親人的失而復得。
麥克伊溫的《週六》以一場父女間對中東人看法的辯論,生動映射出災難後浮現在美國民眾間的種種猜疑與不安。由於911事件後國際雖有騷動,但仍努力地維持著安定的狀態,可是事件的衝擊卻已經在人們心中籠罩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
喬伊斯.奧茲的短篇小說〈變種人〉處理一個在911當天被困在下曼哈頓公寓中的女人,那種受困的恐懼又不言而喻。奧茲認為小說未必是最能夠處理這個事件的藝術形式:「看起來現在的確像是這些小說該面世的時間,但是處理這件事最佳的藝術形式可能是影片,因為影片可以捕捉到整個恐怖攻擊事件長時間下的虛幻本質。」
要完整回顧這場悲劇,得先看看邁克爾﹒摩爾編導的《華氏911》,片名是以雷﹒布萊德伯瑞的科幻小說《華氏451度》為範例,華氏451度是紙的燃點,那華氏911是否可以引申作自由的燃點,亦或恐怖行動的引爆點?這是一部貼近現實的紀錄片,試圖說明為何美國會成為仇恨與恐怖活動的目標,而且奇怪的是,美國似乎很容易就捲入戰爭之中。為了重現飛機是如何襲擊雙塔,首先用無畫面的黑幕搭配聲音:當聽到飛機的引擎聲,我們知道它正朝雙塔襲來,再來聽到的撞擊巨響及幾秒後警報鳴起和此起彼落的尖叫聲與喘息聲,便瞭解發生了什麼。緊接著是第二次的撞擊,這時鏡頭轉向目擊的人們,一個臉上佈滿恐懼與淚痕的女人哭著向上帝祈求使那些從窗戶上跳下的靈魂得到安息,反映出此刻人們內心的驚恐與無助。
這部片引起不小的反彈與壓制,由於它反射了這屆美國政府的某些隱私面,指出911後石油在反恐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分析布希家族與富裕的沙特人包括皇室、沙特駐華盛頓大使和賓拉登家族在社會與經濟上的聯系是如何導致他們成為勢不兩立的敵人,也刻劃在伊拉克戰爭中的美軍和伊拉克百姓的種種狀況,尤其像在戰爭下的伊拉克民眾、因在戰爭中失去兒子而轉變對布希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看法的平凡母親、進入巴格達普通家庭逮捕無辜市民的美軍、厭惡伊戰的美軍大兵、那些成為美國新兵源的密西根州貧困的非美國裔黑人。
另一部電影為《九一一事件簿》,邀集11位不同地區的導演,以11分09秒長度來省思災難的跨區域大作,觀眾可以感受世界著名導演如何以各種風格發揮,由悲痛、哀悼到諷刺時弊,亦有幽默搞笑來詮釋一幕幕觸人心弦的佳作,莎米拉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代表,用兒童的觀點來看911事件,以逃到伊朗的阿富汗難民一邊工作、一邊上課的孩童們為主角,呈現在911當天事件發生時,還不解世事的兒童下對陌生國發生的大災難的反應。
看了那麼多,我們可以發現半數作品皆以爭亂中的平民作為描寫的主要對象,原因在於紛爭雖然是以國家為代表單位,但真正遭受戰爭正面波及的卻是無辜的老百姓。政府的野心,與人民的對戰事的徨恐、排拒,形成強烈的對比,諷刺的是這樣的色彩,確是構成文學和歷史精采、深刻的所在。
另一方面文學和歷史之所以永續不朽,在於生命總要有消逝的一天,但文字卻可以永遠保存,所以歷史之所以能保存下來,全仰賴圖文的記載。有一句話說的貼切:人類最擅長的,是遺忘。從事件發生迄今將近四年的時間,已足夠令人們淡忘。現代人感官早就被科技帶來的聲光刺激得習以為常,也因此,人的心變得麻木、脆弱,當殘酷真實降臨在周遭時,我們彷彿仍置身于夢境中,當現實迫於面對時,便拒絕相信、逃避、刻意忘卻。不過拜賜於人的善忘,今日的我們得以回顧過去式、現在進行式種種歷史的推演與人類的抒情表意。雖然人類永遠在觀察歷史,並且輪迴歷史,但期待有一天,我們能記取災難,特別是戰爭帶給我們的教訓和啟示,讓我們的世界擁有真正的和平與美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ky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