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浩誠/整理
•80年代以偶像(或團體)為中心…音樂類型只不過是塑造歌手個人風格的諸多文案素材之一(張釗維)
•陶曉清:「當時的送審制度分為兩部份,一個是廣電處,一個是出版處,但評審委員每半年換一次,〈橄欖樹〉是送審不通過的歌,它是在地下才變成現代的經典之作.」
•「校園歌曲這種『不露骨』的情歌形式與造型,其實是一種性愈被壓抑、快感被馴化之後的表現」(張釗維)
•介紹李泰祥:
 李泰祥先生,一九四一年生於台灣台東縣,阿美族原
住民的清寒家庭。一九五六年考入國立台灣藝專美術印刷
科,而後轉入音樂科,主修小提琴,在校期間,他在小提
琴演奏上表現突出,畢業後曾擔任中國青年管絃樂團、台
北市立交響樂團、台灣電視公司交響樂團等的首席小提琴
,及省立交響樂團指揮等要職。李泰祥的音樂創作是自學
的,在校期間已在「製樂小集」發表其早年作品,然後自
強不息達到今日的成就。
  一九七三年,李泰祥獲美國洛克斐勒全額獎學金,及
國務院交換計畫學者獎學金赴美,至各大學音樂學院及交
響樂團觀摩研究。一年後李泰祥回台,即投入音樂創作的
工作。這二十多年來他不斷的創作,在國內外發表作品如
﹕「大神祭」、「大地之歌」、「太虛吟」、「幻境三章
」、「生民篇」、「運行三篇」、「張騫傳」、「三式--
氣、斷、流」、「棋王」、「山弦巢」等為代表作品。他
的作曲家地位早已被肯定為台灣中生代的代表人之一。
  李泰祥的創作涉及各種不同規模、技法及風格﹔以規
模而言,從室內樂至管絃樂、舞劇、歌劇等﹔以技法而言
,從浪漫派調性至印象派調式、表現派複調與無調性,電
子媒體音樂,具象錄音帶音樂等﹔以風格而言,從嚴肅的
藝術音樂至通俗的應用音樂、流行音樂等,他的音樂作品
多采多樣,可說在台灣獨創一格。
  李泰祥最可貴的是一方面不斷的吸收國際現代音樂風
潮心乍為創作自己作品的內涵,另一方面保存自己民族音
樂的深厚情感,散發台灣原住民在音樂才藝上的芳芬。評
審委員會評定為第二十屆吳三連獎藝術獎音樂類得獎人。
 除了在藝術歌曲的創作上,李泰祥有著豐富的成果之外,在校園民歌風起雲湧的年代,他也
開始創作民歌,企圖在精緻的藝術和通俗歌曲之中,找到一個「新的空間」,期望自己是藝術與
通俗之間的一座橋。因此他寫出了「橄欖樹」、「錯誤」、「野店」等燴炙人 口的歌曲。
  所以會一腳踏入民歌創作,起源於和詩人余光中的一次閒談,正好那時候的時代周刊,在同
一期裡用四頁篇幅介紹披頭四,都只用簡短的篇幅,描述史特拉汶斯基的逝世。在通俗與藝術間
,誰的影響力大已是揭然若揭,自此,許諾自己要成為一座橋的心意,就一直沒有消褪過。
國內「跨界音樂」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位擔任阿姆斯特丹交響樂團客座指揮的台灣音樂家。
•介紹三毛(1943/3/26 - 1991/1/4)
  1943年3月26日出生於重慶,初二,開始逃學並休學在家;1956年一度複學,後正式退學。開始練習寫作、音樂、繪畫。切腹自殺獲救;1962以陳平名義在現代文學發表第一篇作品《惑》;
  1967年初戀失敗,赴西班牙馬德裏文哲學院留學。聖誕初結識荷西;1968年漫遊歐洲、巴黎、慕尼黑等地;1971年返回臺灣,任教於文化大學和政工幹校;1972年與一德裔男子相戀,結婚前夕,未婚夫心臟病突發猝死。冬,再赴西班牙,重遇荷西;1973年7月,與荷西在沙漠小鎮阿尤恩結婚;
  1974年10月6日,以筆名"三毛"在《聯合報》發表作品《中國飯店》;1975進入撒哈拉;
  1976夫婦移居大加納利島。五月,由皇冠出版社出版《撒哈拉的故事》;
  1979隨荷西到拉芭瑪島生活。9月30日,荷西海底捕魚時意外喪生。回到臺灣。
  1982年10月,返回臺灣任教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組。遊記《萬水千山走遍》出版;1984赴美度假治病;1985一度喪失記憶,神經錯亂;1986年回到臺北定居,被臺灣多份報刊評為最受讀者喜愛的作家。
  在感情方面,三毛富於傳奇性。1990年,亦是三毛的電影劇本《滾滾紅塵》取得八項金馬大獎的時候,她與中國民歌大師王洛賓發生一段真實的忘年情。當時,她隻身跑到烏魯木齊和王洛賓一同生活。最後雖然三毛和王洛賓因各自背景懸殊的關係分開。然而,三毛那種敢愛敢為的性格,與她作品中充滿熾熱的感情是相互交融和一致的,也是兩岸三地無數讀者喜愛她作品的原因。
  主要作品散文小說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來》、《稻草人手記》、《溫柔的夜》、《夢裏花落知多少》、《萬水千山走遍》、《哭泣的駱駝》、《送你一匹馬》、《我的寶貝》、《鬧學記》。
  1991年1月4日淩晨兩點,著名作家三毛在臺灣一家醫院自殺身亡。這是臺灣警方的結論,也是絕大多數人所認可的。
  三毛生前喜歡引用泰戈爾的一句詩:"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但鳥兒已飛過。"在許多顆心靈裏,三毛卻留下不滅的痕跡。

參考書目:
張釗維. 《誰再那邊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台灣現代民歌發展史》. 台北:時報文化,199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ky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