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都沒增加網誌,
我家小Q莓都快被餓死了,
所以把以前國文課的組作PO上來貼補給小Q莓塞塞牙縫,
不無小補啦^^"

文/劉昇家整理
◎校園民歌
七十年代在臺灣是是風雨飄搖狂飆的年代,
國際上1972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提出了人類環境會議宣言,
嬉皮在越戰末期也進入了最高潮,
老總統與毛澤東相繼過逝,
台灣卻在漢賊不兩立下退出聯合國,
開始與國際社會脫節,
國內卻正處解嚴前尷尬的沉悶局面,
第一屆國中生開始進入了大專院校,
除了處變不驚還得莊敬自強,
但搖滾樂與淨化歌曲怎都無法真正進入青年學生的血液裏。
1976年,在淡江大學的一場民歌演唱會上,
李雙澤在台上拋掉可樂瓶,
拿起吉他開始唱起了自己的歌,
改寫自蔣勳的「少年中國」,
是揭開校園民歌序幕的變點,
也正式在全國校園裏襲捲起了一片民歌運動。
青年學子主導的校園民歌,
由於當時國內外政治變局的背景下,
使民歌早期由校園裏少數青年學子的宣洩,
突然成為一個全國關切的民歌運動,
反映年輕學子對於民族文化、自我追尋的熱情,
成為音樂的一股清流。
但政治的涉入,卻造成兩極化的發展:
或與商業結合,轉成商業流行歌曲(1977年起新格唱片的金韻獎);
或與反對勢力結合,成為政治反對歌曲,也造成了校園民歌的式微,不再只是單純的年輕人唱自己的歌。
但今日再來回顧這些校園民歌,仍然教人回味無窮,
也許那是我走過的年代,那已是我生命中不可抹滅的一部分了。
◎何謂民歌精神?
那種自由自在通過歌聲表達自己心聲的歌曲,
那種把音樂創作從音樂學院的深宅大院解放出來,
從唱片公司的策劃案中解放出來,從電台媒體解放出來的創作和演唱,
就是民歌精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ky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